学有余力的中小学生可以适度参加哪些竞赛,丰富学习生活?8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拟确定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37项竞赛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公示期为2021年8月18日至24日。
那么,此次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公布,在引导中小学生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规范竞赛治理乱象而调整
近年来,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竞赛活动中,有些竞赛违反国家的规定,有的擅自组织进行:有的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有的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有的名为发展教育实在谋取利益,诸如此类的“竞赛”造成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严重干扰中小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按照教育部规定,这份‘白名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若是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白名单’以外的所谓全国性竞赛活动均不合规。这主要是为了规范竞赛,治理竞赛乱象。”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据了解,今年的“白名单”共分3个大类:自然科学素养类20个,人文综合素养类10个,艺术体育类7个。与去年公布的名单相比,今年名单有不少调整,新增了部分竞赛活动。此外,部分竞赛活动面向学段有所增加,如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均增加中专、职高学段;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第二十二届“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竞赛、第二十六届“驾驭未来”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竞赛均增加了高职学段。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名单中的第三十一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国奥行知杯中小学足球邀请赛、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青少年物联网创新创客大赛等竞赛活动今年未出现。
教育部2018年曾发布公告,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未经重新核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显然,每年调整公布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是为规范管理相关活动,防止活动项目过多过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建立正向的教育评价体系
近两年,教育部要求各地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对名单内的竞赛加强监管,对名单外的违规竞赛严肃查处,切实发挥办赛对促进发展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维护良好育人环境。
熊丙奇表示,“如同分析治理培训热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效果一样,分析治理竞赛热,也要分析竞赛的供给和需求。白名单制度治理的是竞赛供给,没有进入白名单的竞赛按规定就不能搞,但如果对竞赛的需求还存在,那么,竞赛热降温就言之过早。”
熊丙奇指出,治理竞赛的一大难点在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是以竞赛来带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长培养,这导致竞赛的功利化,也让治理竞赛遭遇还要不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质疑。因为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都已经形成“功利教育观”,离开了功利的竞赛目标,也就不知道怎样发展学生的兴趣。由此,在治理竞赛的同时,要通过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功利教育观”,让学校和家庭不是出于功利目标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而是从学生成长、育人角度,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即减少兴趣、特长的功利色彩,让兴趣真正回归兴趣。
“我国治理竞赛热,最终不是让所有竞赛都退出,而是要让竞赛回归到正常态,给有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兴趣、特长,并进行展示的平台。所以,评价治理竞赛的成效,不是看少了多少项竞赛,而是要看竞赛是否回到正常态。从这一角度看,实行竞赛白名单制度,只是治理的起步。”熊丙奇表示。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