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参观殷墟博物馆。 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了不起的甲骨文”创作者之夜。资料图片
□韩慧
三千年前,殷商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下时光的密码;三千年后,人们在洹水之滨以数字之光唤醒沉睡的文明基因。
“参加这个大会,我很开心,我爱上了中国!”“我想留在中国,正在找工作!”“在安阳,我感到最有意思的就是甲骨文,有机会想再来。”……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母语,不同的国籍,4月20日—22日,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再度迎来一场国际盛会。两年一届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如约而至。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领馆官员、专家学者、留学生、华侨华人以及文化企业代表等近400人奔赴这场盛会,感受中华文明“字”古以来的文化魅力。
此次大会是安阳和汉字大会的第六次相“豫”。从“一座会飞的城市”到“有文化,必安阳”,安阳,这座古老又青春的城市,正以乘风破浪的激情与世界同频共振。
大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2015年以来,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已成功举办六届。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予以支持,主题为“文字·文明·科技·未来”。
汉字的世界包罗万象。本届汉字大会涵盖甲骨文研究阐释、汉字教学普及、汉字文旅文创、汉字国际传播、文字交流互鉴,在往届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平台化基础上,进一步在智能化、多元化、大众化方面进行创新,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以汉字为载体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展现汉字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将大会打造成为研究成果发布、艺术设计展示、中外人文交流、民众参与互动的汉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明互鉴的综合性国际化平台。
出席汉字大会的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对安阳并不感到陌生。“汉字是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积淀。”他表示,日本和韩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汉字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就如同一个“根”,三国能够加强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就是通过这个“根”来实现,这也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因素。
参加汉字大会的中外嘉宾一致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汉字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赋予汉字更多的价值,开展更多的交流,让更多外国年轻人喜欢上中国汉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姜江表示。
跟往届不同的是,此次大会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4月21日晚上,由河南日报社策划推出的 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了不起的甲骨文”创作者之夜线上联动直播活动在云端掀起甲骨文热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知名甲骨文科普创作者李右溪、知名甲骨文动画创作者“博物汉字”等十多位大咖和创作者在云端相聚,共同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分享甲骨文创意,感受汉字的力量。直播活动期间,多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前三,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字成为"热搜体",总话题阅读量超3000万次。
“这些小故事太有趣了,真的是一边笑一边学。”“起猛了!甲骨文和新能源梦幻联动了。”“文字里的情怀太戳心。”“已截图保存创作者名单,我也要跟着学学甲骨文!”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
汉字“出海” 安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三千年前,甲骨刻痕跃动着天人“对话”;三千年后,以甲骨文为根脉的汉字文化连接着中外交流。
4月20日下午,“中日韩共用汉字主题论坛”等8个论坛同步进行,中外专家学者展开分享和对话,他们口音不同、肤色各异,却谈论着同一个话题:汉字。
“了解中华文明,必须先从了解汉字开始。”在大会开幕式的对话会上,土耳其汉学家阿尤布·撒勒塔史在“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题论坛上说道。现在他仍然被中华文明所吸引。
不少参会的外国友人是第一次来到安阳,而安阳则早已带着汉字“出海”。
乙巳年春节前,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省侨办、省侨联及相关国家驻外使馆联合向英国、克罗地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4个国家的海外侨胞以及48个豫籍侨团寄赠4000余份新春暖心包。4300份甲骨片作为暖心包的一部分漂洋过海被送到海外侨胞手中。
日前,殷墟博物馆所藏“屯南2172”号甲骨(复制品)现身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有着满满的汉字元素,除了展出甲骨的11条卜辞,展馆外立面竹简上还刻有汉字,馆内数字投影演绎汉字发展史,各类文字自上而下倾泻而出……”安阳市贸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甲骨文和司(后)母戊鼎的展出,吸引更多国际旅客来安阳感受千年古都的魅力。
此外,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期间,“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举办,展览以公元前14世纪殷商勇士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近100个精选汉字,生动再现了商代和周代的社会景观。
事实上,让汉字“出海”,讲好中国故事,安阳早有行动。
“早在2012年,我们就开始国际巡展。截至目前,已经举办157场国际展览,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地留下了文化足迹。”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副主任陈瑞华说,接下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增强展览的技术性、趣味性和故事感,做好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故事,爱上中国文化。
科技赋能 让冷门绝学“活”起来
本次汉字大会的主题中有两个关键词:科技与未来。如何让古老文字在数字时代碰撞出新的“火花”?安阳以行动作答。
本届汉字大会期间,“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正式启动,作为全球首个将人工智能与甲骨文研究活化深度融合的创新赛事,大赛包括学术研究、算法开发和大众创意三大赛道。“我们面向社会各界举办这次大赛,参赛人员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激发兴趣,助力甲骨文‘飞’入百姓家。”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峰说。
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还介绍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甲骨文大模型已进入内测阶段,区别于通用大模型,该大模型将对甲骨图像进行专业释意,形成知识图谱,透过“字”挖掘更深层次的“文”的特性。
据介绍,作为实验室的第三张“王牌”,甲骨文大模型将和殷契文渊、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形成合力,助推甲骨文研究走上快车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怎么保护,甲骨碎片每时每刻都在消损。”高峰介绍,该实验室以“抢救性”的紧迫感,在世界范围内采集甲骨数字“画像”,让越来越多的甲骨“游子”归乡。
“目前,实验室人员正在德国对500多片甲骨进行数据采集,后续还前往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地助推甲骨文‘数字归乡’。”高峰说。
下一步“棋”落何处?“接下来,我们计划建立甲骨文高质量语料库,希望以技术赋能甲骨文研究,让‘绝学’变‘显学’。”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分享了接下来的布局。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忆原也表示,他们正在开发以甲骨文为代表的VR大空间产品,让汉字以产品化的形态融入人们生活。
风起扬帆 立起文旅融合新地标
本次汉字大会不仅是一次以“字”为媒,连接中外的对话,更是一封安阳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函。
大会期间,安阳邀请国际友人深入了解古都的文化积淀,充分领略脚下这片文化厚土的无限魅力:4月20日,与会嘉宾观看“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暨“‘字’在安阳”无人机表演;4月21日,大家分组走进安阳多所中小学校园,领略校园人文之美,共品汉字千年之韵;参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举行的专题展、作品展;4月22日,前往殷墟博物馆和曹操高陵实地探访文化遗址。
“目前,甲骨文绘本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非常好。”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现任执委,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明舟说,此次安阳之行给了他很大启发,接下来将在绘本中融入更多甲骨文元素,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传播甲骨文。
华语流行音乐作词人、导演方文山也表示有以安阳或甲骨文为元素创作歌曲的想法:“我喜欢国风,也很喜欢汉字。这次来到安阳,博物馆里的文物让我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
此刻的安阳,三千年前的文明之光,正毫无保留地照拂今人,众多专家学者的美好赞誉正是“有文化,必安阳”最有力的折射。
时光悠悠,国际汉字大会在安阳已走过十载春秋。十年时间,安阳以自身千年文化积淀为养分拔节生长,文化之林已枝繁叶茂:文体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拔地而起;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洹河之畔,殷墟博物馆开馆即火爆,仅半年游客量便破百万;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洹河夜游串珠成链,文化组合套餐让游客直呼“过瘾”。
当下,本届国际汉字大会落下帷幕,“甲骨文杯”2025安阳马拉松赛即将开跑,安阳的文化之旅“未完待续”。
以“字”为“媒”,安阳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乘风“出海”,奋力打造殷墟甲骨中华文化新地标。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