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个小延安

河南日报   |   记者 刘晓波 实习生 刘佳琳  |  2025-08-03

7月29日,游客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参观。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摄

  □本报记者 刘晓波 实习生 刘佳琳

  确山县城以西30公里处就是竹沟镇。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7月29日,烈日炎炎,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门前排起了参观的长队。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周雕花,由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馆名庄严肃穆。

  红色沃土、革命摇篮、英雄史诗、巍峨丰碑,1926年,竹沟就播下革命的火种,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随后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创建了红军游击队,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彭雪枫受党中央委派来到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至此处,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指挥中心。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刘少奇、李先念等先后抵达竹沟,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魂、革命情。刘少奇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条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便以“小延安”扬名全国。

  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竹沟地区革命烽火熊熊燃烧,刘少奇、李先念、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无数英雄先烈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路走、一路看,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都烙印着那个时代的革命痕迹: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七星宝剑、李先念使用过的公文包、刘少奇戴过的棉帽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复印件……都让人不禁遥想起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走出纪念馆,穿过一片茂密竹林,看到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这里便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在刘少奇曾居住过的旧瓦房前,一棵枝干遒劲的石榴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39年春,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亲手所栽,部分树干已经中空,但整棵树仍在顽强生长。”讲解员张秋燃介绍。

  如今,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众多中小学生、驻训部队和社会各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汲取革命精神的养分。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和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共同构成确山红色旅游路线。今年“七一”前夕,驻马店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推出“追寻红色足迹”系列第一批8条党史党性教育路线,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纪念馆以红色旅游为纽带,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例如,联合当地农户推出‘红色研学+生态采摘’线路,游客在参观革命旧址后,可前往附近的草莓基地、板栗园体验农耕乐趣,带动确山富硒农特产品销量年均增长30%。”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说,竹沟镇集聚了100多家手工提琴制作企业,纪念馆还计划与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合作,共同开发小提琴文创产品,打造旅游接待中心,让更多人听到这片红色沃土上奏响的时代新音。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