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实施线缆入地工程。鹿邑县城管局供图
本报记者翁韬本报通讯员李现理
在不少城区道路上,存在大量路灯杆,许多线缆利用路灯杆过路,人们称之为“飞线”。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输电线、电话线等“飞线”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空中“蜘蛛网”,成了不少城市上空一道尴尬“风景”。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线路往往缺少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群众呼吁“飞线”治理的声音不断,这也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飞线”治理难在哪儿
“以前,出门散步,一抬头看见的都是电线,特别是背街小巷,线路密密麻麻。由于长期得不到管护,有的线杆断裂、线路下垂严重,甚至有的地方,很长时间只能用两根竹竿顶住下垂的线路,还多次发生线路着火,存在安全隐患。一到刮风下雨,落线剐伤人现象时有发生,每逢恶劣天气走在路上,心里老担心了。”4月5日,家住鹿邑县城鸣鹿路中段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他的一位朋友骑电动车回家时,不慎被垂下的电线绊倒,摔伤住院。
而今,经过数年持续治理,随着鹿邑县城内许多路段的空中线路入了地下管道,让杨先生烦恼的空中“飞线”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天空清爽多了,视野开阔了,城市更美了,心情也愉快了。”
老旧城区“飞线”治理,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硬骨头,也是群众要求解决、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采访中,住建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说,许多城市将强弱电入地工程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很必要。目的是通过对“飞线”线路杂乱问题进行整治,做到“解决问题变面貌,抓住重点促提升”,实现主次干道无横跨线路、“一眼净”的目标,为市民营造更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但是,强弱电入地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线从天上到地下,工程复杂,投资大,施工难度大,原本地下铺设的水、气、热等管道密集,还涉及移动、联通、电信、供电等多个部门,既要确保一次性入到位,防止道路重复开挖,还要尽量压缩工期,减少对群众的影响。”这位负责同志说。
此外,由于一些地方县市财政资金紧张,致使弱电(电线)未入地,空中“飞线”问题久拖不决、难以推行实施。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关键
近年来,我省不少县市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等为契机,对城区内电力架空线路、设施进行迁改和入地处理,有效整治了有碍观瞻、存在安全隐患的空中“蜘蛛网”乱象,提升了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水平。
在这方面,鹿邑县做出了有益探索。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该县城管、住建部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和社会化投资,实施市场化运作,推动城区空中废弃“飞线”拆除治理和弱电入地工作,目前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空中无“飞线”,弱电管道基本入地。
该县运用市场手段,撬动社会资本,破解资金难题。通过引进两家公司参与城区道路空中“飞线”和弱电入地施工建设,两家公司实行竞争机制,保证了工程质量、工期、安全和环保达到要求。在不依靠财政投入、不增加政府债务的情况下,在中心城区40多个路段拆除“飞线”83182米,拔除废弃电线杆861根,建设弱电地下管道长度60余公里,为县财政节约施工建设资金6200万余元。
“飞线”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配合联动是治理成败的关键。治理期间,鹿邑县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协调。该县还在城管局专门成立“飞线治理办公室”,承担城区空中“飞线”治理和弱电入地工作,供电、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单位配合联动、及时跟进,形成合力攻坚的局面。
针对老城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路幅有限、地下管线情况复杂的现状,该县深入排查调研,精准确定管线线位、埋深等基础参数,科学制定施工方案。施工企业采取晚上加班、错时、错峰、错人流等方式,抓质量,抢工期,同时做好信息公开,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做到了惠民工程不扰民,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