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全市2665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本报资料图片
□陈光
7月24日—25日,第十九届全国政务服务工作交流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近年来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便民利企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全力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从“城市大脑”编织的神经网络,到“郑好办”千万指尖驱动的服务引擎;从市县办事大厅“旗舰店”的集约化重塑,到社区“15分钟服务圈”的毛细血管渗透;从AI助手“郑好伴”的智慧涌现,到“党建+网格+大数据”对城市治理的再造,郑州正以数字为新的笔墨,勾勒着一座特大城市现代化转型的“中原范式”。
全局视角的统筹设计
郑州,是一个拥有3600年商都文明的城市,如今已成为全国特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上,郑州目标明确:不做数字时代的追随者,而要成为数字政务治理的“直线超车者”,其核心智慧藏于前瞻的系统布局。
早在2020年,郑州“城市大脑”上线运行,建成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如今,数字化建设让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运营、管理中变得“轻盈”,也为高效政务服务铺设了底层高速路。
同年,“郑好办”APP上线,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政务服务,成为千万郑州人随身携带的“政务百宝箱”。“郑好办”至今累计上线服务事项3042项,其中325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累计办件量1189万件、累计查询7515万人次,日均办件量超6500件,日均查询量超5.5万件,实现从“能办”转变为“好办”“易办”。
线上服务是为了效率变革、线下服务是为了城市更有温度,郑州政务服务始终坚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企业群众不仅把事能办成,还有满满的获得感。
一方面做强郑州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打造市县两级“官方旗舰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只进一门”一站式服务,全市50个部门的650名审批服务人员、2665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同时打造市级“郑好帮”、中原区“小原帮办”、金水区“金小二”、新郑市“小新帮办”等为代表的各级帮办代办团队,建立了事前“助跑”、事中“陪跑”、小事“代跑”帮办代办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和编制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通用目录,全面完成社保、户政、市场监管等高频事项进驻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人工智能浪潮下,郑州政务服务积极拥抱变革,上线的24小时政务服务AI助手“郑好伴”、智能辅助审批等大模型应用,正成为政务服务的新亮点。
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必然能沉淀各类数据,实现综合分析,精准预判企业群众办事需求。郑州今年瞄准了“无感审批”,在数据互信互认互用的基础上,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身份核验、表单自动填充、证照自动获取等技术支撑,计划实现400项以上“无感审批”。
从“管理主导”转向“服务驱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从“条块分割”走向“整体智治”,郑州将缜密的规划转为高效落地的治理能力,实现了政务服务流程的系统性重塑与业务系统的根本性变革。
打造有力度有温度的郑州模式
对标改革最前沿,郑州不断推出刀刃向内的改革和创新,用审批权力“减法”换取群众满意“加法”,“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四端协同”“同城通办”“亲清在线”……不少创新举措已取得丰硕成果。
“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显著。去年以来,郑州积极承接国家部署、省级统筹的“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形成了行政审批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服务、牵头单位主动负责、联办单位通力协作的一体推动工作格局,目前已落地34项“一件事”,办理业务超90余万件,社保卡居民服务超2.5亿次。2020年,郑州率先在全省开展“一件事”为牵引的“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推出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一件事”133项,累计办理434余万件,申报材料压缩70.01%,办理时限压缩90.38%。
“四端协同”重塑服务新体系。依托“城市大脑”基础底座,郑州构建起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应用于一体的“四端协同”(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网、“郑好办”APP、自助终端)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3.3万余项事项受理、办理和电子监察全覆盖。市民可自主选择办事场景,体验“随时随地随心办”的政务新生态。
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创新惠企利民政策投放方式,建成“亲清在线”平台,确保企业和各类人员“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好处”一键在线直达。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打造“郑好融”普惠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即建设一个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立1个信贷风险分担补偿资金池,在各区县(市)联合建立N个“郑好融”金融服务港湾。截至5月,“郑好融”平台已服务企业109.9万户,入驻金融机构116家,累计授信金额792.8亿元。
以“数”为壤,以“智”为光,在智慧城市的基座上,郑州政务服务创新如星火燎原。“亲清在线”平台、“无事不扰、有事快办”2个经验入选全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典型案例;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重点城市第一方阵;“高效智能办税链”获评2024年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
提质增效无止境。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聚焦“营商环境全省领先,进入全国超大特大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先进行列”目标,持续开展专项攻坚行动,推进便民利企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全力打造“郑州品牌、郑州标杆、郑州模式”。
以高水平数字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打造高水平政务服务,终极目标是驱动城市进阶。郑州以服务之“优”,谋发展之“势”。通过构筑宜商宜业宜成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一大批国内头部企业落户,创造了惠企助企的比亚迪、超聚变速度,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
持续开展“政务服务进企业、进园区”专项行动,主动上门走访,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让政务服务从“窗口”走进企业群众“心口”。
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市政务大厅设置“企业惠客厅”,依托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商事服务、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系列服务,推行重大项目定向服务。
2021年11月,算力龙头超聚变落户郑州,从签约选址到投产仅用55天,落地即高速增长,2024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超聚变速度离不开郑州高效的政务服务,通过“服务八同步”模式,无论是郑州航空港区的超聚变生产园区,还是郑东新区北龙湖的总部基地,每一个重要节点,各级政务服务部门都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助力企业快速投入生产、抢占市场先机。
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两者相互促进。郑州市还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经验,形成了以网格为基,以数字赋能,用好“党建+网格+大数据”社会治理新模式,构筑了“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法促善治、一制保安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新体系。
以“一网揽全局”为例,郑州推进行政审批、政法、社工、宣传、公安、信访、应急、城管等部门业务系统全面融入平台,率先探索12345热线、110非警务、数字城管、文明创建、民族宗教、热力服务等与网格化平台融合治理模式。融合后,12345热线工单一键直达乡镇(街道)和部门一线处置人员,平均处置时间缩短14小时。
“大综合一体化”的运行和治理模式推动郑州城市治理效能、创新发展能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入选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在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评选中,郑州荣获城市治理大奖。
政务服务这张新名片,承载着千年商都“货殖天下”的基因,当商都的青铜器在博物馆中沉淀着历史的治理密码,郑州的街头巷尾,正悄然书写着数字时代政务服务的崭新铭文。
郑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中,必将绽放出光芒璀璨的智慧之花。
声明: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